制冷剂今日个别品种市场行情报价持续上涨,R404、R507等品种流通市场报价变化明显,年底降至企业剩余配额有限,12月行业检修面扩大,货源紧张气氛持续蔓延,下游家电企业排产数据增幅傲人,12月排产预计同比增速高达40%,供给缩减需求增加有望进一步激发市场行情报价再次迈入新台阶。具体不同品种来看:R22配额紧缺但下游需求缩减明显,僵持之下企业累库为主等待明年供给缩减错配之后的爆发;R125企业减产配额不足,R410a市场货源紧缺,连带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目前R134a工厂报价提升至42000元/吨,流通市场成交陆续落实;R32产品主要销售空调企业为主,12月紧张趋势明显,报盘有望持续突破前高,一季度订单售价仍有望上行。R404、R507工厂报价继续提升,当前企业报盘提升至41000元/吨,较市场上涨5000元/吨,且还有意继续提升,经历短时间沉寂后,在马上就要来临的企业大规模减产背景下徐徐上涨。(氟务在线
冷库市场的爆发带动了产业链上的各种类型的产品,制冷机组也迎来了历史机遇。再加上2018年10月30日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取消制冷设备等14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
据了解,许可证取消之后,制冷机组生产市场门槛大幅度的降低,大量的贸易型企业转型生产机组,但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行业立刻进入了一个恶性竞争阶段,大打价格战,且不注重产品质量。
制冷机组市场混乱发展,缺乏标准,缺乏数据,很多企业一边呼吁有关标准,一边全力发展标准化机组、智能化机组、一体机等,这也为强制标准的出台打下了一定基础。
“该标准和以前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不一样,不是说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证就不能生产,只是你产出的产品需要符合规定标准中的能效要求,所以他不是你产品不达标企业就会倒闭的概念。”美乐柯董事长陈杰指出,由于标准是明年2月份开始实现,对于终端的影响也没这么快,所以企业端要一直地对市场进行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计算机显示终端提升对能效产品的重视度。机组厂要想在能效浪潮下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研发系统,提升研发能力和研发投入,同时要不断的优化内部的生产流程和生产的基本工艺,从而最终提高个人的生产效率和成本管控。
在美乐柯等机组企业看来,该标准是国家强制性的而非国家推荐性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是企业要强制执行,具有法律效益,一旦违法,将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其产生的威力将会是巨大的。
据了解,该标准将有效提升冷库(箱)、压缩冷凝机组相关用能效率,引导冷库全产业链节能水平持续提升,促进冷链物流行业节能技术进步和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做出直接贡献。
“站在机组厂的角度来谈,该标准将会整体提升行业能效水平,推动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形成科学技术创新,同时也会促进市场更规范,由此减少市场上低能效和老旧的冷库设备,最终推动行业绿色发展,这已在业内形成了共识。”美乐柯董事长陈杰也强调。
执行董事唐振兴看来,标准还有利于推动技术升级,促使企业改进产品设计与生产的基本工艺,如采用更高效压缩机等,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优化产业体系,低能效落后企业或被淘汰,高效企业获发展空间,优化产业体系,提升行业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提供统一能效评价标准,规范生产销售,减少不规范行为与虚假宣传。
业内人士指出,该标准实施后,虽然前期会有一定的政策消化期,以及阵痛期,但积极导向非常明确。
美乐柯方面就认为,对于有能力达标的企业,未来的市场将会更加残酷,因为在同一个能效标准下,对企业内部的研发技术,成本管控,效率提升,内部管理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将会有大量的企业被淘汰出局。
百福特分析到,企业在前期为了达到能效标准可能投入了一定成本,长久来看,高能效的冷库(箱)和压缩冷凝机组在运行过程中能耗更低,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能源费用,以此来降低经营成本。高能效设备通常运行更稳定,故障发生率较低,减少了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成本,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持在能效方面的一马当先的优势,企业会更有动力持续投入研发,一直在改进产品技术和性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例如,研发更高效的压缩机技术、优化制冷系统的设计等,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可能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获取更多的技术上的支持和创新资源。同时,也有机会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符合能效标准的配套产品和解决方案。
企业投资良性循环,也势必收获高效的回报。比如标准实施后,市场对高能效产品的需求将增加,不达标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达标的企业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达标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和客户的认可,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客户的忠诚度。
与此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提高能效,可能会出台相关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达标企业更有机会获得这些政策支持,逐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负担。在一些地区,对于符合能效标准的项目,在审批流程上可能会给予优先处理,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达标企业的能效项目更容易获得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理财产品的支持,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倾向于投资拥有非常良好能效表现的企业,达标企业在吸引投资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
浙江三花、美乐柯、浙江大明、百福特、山东神舟等企业一方面寄予厚望,一方面也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标准细化与明确性:明确测试条件边界,细化不同场景下设备测试条件,包括环境温湿度、货物量等对能效测试影响,给出修正系数或方法,便于执行与监督。细化能效等级规划区分,按设备类型、规模(如冷库体积、机组功率)进一步细分能效等级标准,精准带领企业生产。
技术支持与引导: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开展标准有关技术培训和交流,助企业掌握能效提升技术和标准要求。鼓励创新研发支持,设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对新技术产品在认证和推广上给予支持。
关于标准适应性和前瞻性,企业建议可否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定期修订标准,如3 - 5年一次,保持其先进性和适应性。考虑国际标准衔接,定标准时参考国际先进能效标准,助力产品出口。
监管与执行方面:统一监管标准方法,全国监管部门统一标准执行方法,建统一检测认证机构。加强市场监督抽查,加大产品抽查力度,打击违规产品,健全举报机制。
。而该交易始于2023年11月至今年上半年,万华收购铜化集团旗下两大A股一事。铜化收购案的重要一步
2023年底,万华化学宣布了一项高达60亿元的收购项目,目标旨在收购铜化集团
化工业务51%的股权,同时持有非化工业务34%的股权,其中,最初的公告中显示,万华拟将化工业务关联公司继续保留在现有公司,而将非化工业务关联公司剥离成立单独的公司非化工公司。据了解,铜化集团的化工业务实际上
金额及收购主体上均发生了变动:万华集团将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万华电池)直接受让铜化集团所持有的两大A股公司安纳达及六国化工的部分股权,交易总金额也降至约4.15亿元。不仅如此,万华化学还宣布在关于收购铜化集团非化工业务(矿业业务)
然而就在一个月后,铜化集团宣告与万华就新桥矿业增资及矿化协同支持化工业务开展后续合作。但矛盾的是,拥有
新桥矿业与万华化学在磷酸体系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的布局存在错配:硫系电池目前虽然在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安全性、充电速度、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提升,但大多还未有实际应用,其商业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较高。此外,
万华前后公告中所披露的关于铜化旗下两大A股的受让股权,只有六国化工发生了变化:万华方面从持有13%的股份变更为5%。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六国化工曾抛出定增计划,拟定增募资不超8亿元用于投资建设28万吨/年电池级精制磷酸项目,此举被视为六国化工锂电产业链布局重要一步,也是衔接磷酸体系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一环,能协同其本部已拥有的5万吨精制磷酸项目获得更多利润。如此来看,在面对万华抛出的橄榄枝,
结合万华主导铜化集团重组的最主要的原因:“增强其新能源电池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此前变更的60亿收购大单或将拆分为几步进行。收购案迈出重要一步
2024年5月,六国化工宣布拟将徽阳新材料45%股权以转让予万华化学方面,前述
是铜化集团以“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为重点布局方向的转型升级目标。2023年1月,铜化集团在宜昌就其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总投资高达105亿元。其中,该一体化项目的一期项目便是前述由徽阳新材实施落地的28万吨/年电池级精制磷酸项目,该一体化项目二期和三期计划还将分别拟建包括20万吨磷酸铁锂装置、10万吨电池用高端磷酸盐等内容。
,为动力锂电池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提供基础原材料。六国化工也表示,期待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快速拓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铁产业,向更有生命力、更有前景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跨越。结合前述收购历程以及今年万华化学在其电池材料业务方面的不断动作来看,此次六国化工完成转让旗下子公司股份的交易或关系铜化与万华围绕后者的“锂电池材料生态圈”展开新合作模式
据物联云仓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高标仓新增供应大多分布在在长三角城市群,该区域Q1-Q3的新增供应占比分别为25.1%、37.63%、43.58%,逐渐增大。
由于需求不足,新增的高标仓供应无法完全消化,进而各城市群的空置率被推高,最终的处理方法除了从刺激需求端入手,还可考虑从供应端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