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981年被提名当部长遭到反对陈云力挺:他是从苏联回来的

时间: 2024-12-23 05:35:32 |   作者: 制冷机组

产品详情

  世人皆知是周恩来的义子,却不知他在被提名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时,曾遭遇过一场"年龄之争"。1981年的一天,当的提名摆在会议桌上时,一些老同志提出质疑:这个年仅53岁的后生,能担此重任吗?正当议论纷纷之际,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站了出来。他就是陈云同志,只见他坚定地说道:"是苏联学成归来的人才,有当部长的能力和素质。"这番话,让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下来。究竟是怎样的经历,让陈云对如此信任?这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年轻干部,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呢?

  1931年的重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一家的命运。那一年,年仅三岁,他的父亲李硕勋正带领地下党组织并且开展革命活动。一天深夜,叛徒的出卖让这位年轻的革命者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幼子。

  李硕勋牺牲后,反动派对革命者家属的搜捕更加疯狂。的母亲赵君陶带着年幼的儿子,从重庆逃往成都,又从成都辗转到贵州。母子二人几经辗转,有时借住在亲戚家中,有时藏身在普通百姓家里。那时的赵君陶,白天做些针线活计维持生计,夜晚则教幼小的认字读书。

  1938年的一天,在贵州安顺,赵君陶终于等来了组织的联络员。原来,周恩来同志一直在暗中派人寻找这对革命遗孤。由于当时形势险恶,寻找的过程不得不格外谨慎。接上联系后,组织很快安排母子二人转移到延安。

  到达延安后,周恩来夫妇对这对母子格外关照。周恩来不仅认为义子,还特意为他安排了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延安,和其他革命烈士的子女一起,进入了专门为革命干部子女设立的育才学校学习。

  育才学校的日子里,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参加劳动。每天清晨,他都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的菜地干活。到了晚上,他常常在煤油灯下读书到深夜。1940年,育才学校因战事搬迁到南泥湾。在那里,师生们一边读书,一边开荒种地。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1945年,在延安这片红色热土上,18岁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入党后不久,解放战争爆发。组织考虑到的年龄和能力,派他到华北前线工作。在前线,他不仅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还要抽空自学理工知识。

  就在这样的革命环境中,逐渐成长。1948年,组织上注意到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决定选派他赴苏联深造。临行前,周恩来专门找他谈话,嘱咐他要刻苦学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周恩来的话语,让这个失去父亲的年轻人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决心。

  1948年深秋,踏上了前往苏联的漫长旅程。当时的莫斯科动力学院是苏联最著名的理工科院校之一,专门培养能源电力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初到莫斯科,语言障碍成为面临的第一道难关。虽然在出国前已经进行了短期的俄语培训,但要听懂专业课程讲座仍然十分困难。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每天凌晨四点就起床,在寒冷的宿舍里苦读俄语。课堂上,他贴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每一个不懂的专业术语。晚上回到宿舍后,他就逐个查找这些术语的含义,并反复朗读直到熟练掌握。到了1949年春季,他已经能够比较顺畅地听懂专业课程。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主要学习水力发电专业。当时苏联的水电站建设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头羊,但学习条件却十分艰苦。实验室的设备虽然先进,但数量有限,学生们常常要排队等候使用。为了多做实验,经常在其他同学休息时申请加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里工作。

  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莫斯科,这让的学习有了新的动力。当时国内百废待兴,特别需要电力工业的发展。他开始更加系统地学习水电站设计、水轮机原理等专业相关知识。在课余时间,他还主动参观了伏尔加河上的多座水电站,实地了解大型水电站的运行管理。

  留学期间,物质条件异常艰苦。当时的留学生每月只有很少的生活补贴,食堂的伙食也十分简单。莫斯科的冬天特别寒冷,宿舍的供暖系统时常发生故障。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自己动手修理供暖设备,这些实践经验后来对他参与中国电力系统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3年,斯大林逝世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震动。作为留学生,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这段经历让他对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律有了更深的思考。尽管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始终专注于专业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关于水电站调节水库优化运行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1955年春天,在苏联学习了整整七年的终于完成学业。临行前,他的苏联导师送给他一套珍贵的水电站设计手册。这些技术资料后来在中国多个水电站的建设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带着在苏联积累的专业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准备为新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1955年夏天,刚回到北京,就被分配到丰满发电厂工作。丰满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前由日本人修建的一座大型水电站,设备陈旧,技术资料残缺不全。面对这样的情况,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对水电站做全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他发现多台机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发电安全,带领技术团队持续工作了三个月,终于完成了对全部机组的检修。期间,他把在苏联学到的先进的技术与实际在做的工作相结合,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机组检修规程。这套规程不仅在丰满电厂使用,还推广到了全国其他水电站。

  1956年初,国家开始筹建东北电力设计院。作为为数不多的留苏归国电力专家,被调往设计院担任总工程师。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多个重大水电项目的设计工作。其中,辽宁丹东的大堡水电站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设计的第一个项目。

  1957年,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当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筹建,需要派人赴苏联考察类似工程。作为技术代表团成员再次来到苏联,考察了多座大型水电站。这次考察让他对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日后参与三峡工程前期论证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8年开始后,全国掀起了"土法上马"建设小水电的热潮。在东北地区考察时发现,很多小水电站存在严重的技术缺陷,有些甚至存在垮坝危险。他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提出了整改建议。在他的建议下,东北地区的小水电建设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

  1961年,国家调整经济政策,电力工业开始步入调整期。这一年,被任命为东北电力管理局副局长。上任后,他首先着手解决电网调度问题。当时东北地区的电网比较分散,各地区之间的电力调度不够协调。根据在苏联学到的电网管理经验,制定了统一的调度制度,使东北电网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

  1966年""爆发后,电力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许多电力专家被下放劳动,电站的技术管理工作陷入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尽力维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他经常深入基层电站,解决技术问题,指导设备维护。正是这种坚持,使得东北地区的电力供应在那段特殊时期基本保持稳定。

  这段时期的工作经历,让积累了丰富的电力管理经验。从基层技术员到管理者,从具体项目到整个电网的运行,他对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这些经验为他日后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职务奠定了基础。

  1976年"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的中国电力工业迎来了重要转折。1979年初,已经在电力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被任命为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全国大面积缺电,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先维修,后新建"的工作思路。他带队走访了全国多个重点电站,发现很多大型发电机组因为长期缺乏维护而处于半停产状态。在他的推动下,电力部门首先组织力量对这些机组进行了全面检修。仅1979年一年,就修复了数百台大型发电机组,使全国发电能力显著提升。

  1980年,国家决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改造电力工业。作为分管技术工作的副部长,被派往欧洲考察电站设备。在考察过程中,他关切了现代化电网调度系统。回国后,他向部里提出了引进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采纳。随后,我国首个计算机电网调度系统在华北电网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开创了电网现代化调度的先河。

  1981年初,一场关于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讨论在中央高层展开。一些同志认为,53岁的担任正部级职务是否过早。正在这时,陈云同志站了出来。作为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明确说支持。他说:"是从苏联学成回来的,有这个专业基础和能力。"陈云的表态,为这场讨论画上了句号。

  担任部长后,立即着手解决电力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当时,电力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建设周期过长。他提出简化审批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一批重点电站工程得以加快建设。

  1982年,一个重大机遇摆在面前。当时,国家正在筹建葛洲坝水电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技术难度很大。多次亲赴工地,协调解决技术问题。他还组织专家对大坝设计的具体方案来优化,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节约了大量投资。

  1983年,在一次部务会议上提出"电力先行"的发展的策略,强调要把电力建设放在基础产业的优先地位。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央的重视。随后,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业的投入,一批骨干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六五"期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系列工作,显示出作为电力部长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他既懂技术,又善于管理,在推动电力工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为他日后进入更高层决策岗位积累了重要的工作基础。

  1983年底,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这一任命标志着他从专业方面技术领域走向了更高层面的国家领导岗位。作为分管能源、交通等部门的副总理,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是解决全国性的能源短缺问题。

  1984年春,组织召开了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电力为主、煤炭为基础、石油天然气同步发展"的能源发展的策略。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他随后到各地进行当地考验查证。在山西,他提出了建设坑口电站的设想,即在煤矿附近建设火电厂,就地转化煤炭资源,这一建议后来付诸实施。

  1985年,国家开始酝酿三峡工程的论证工作。作为分管能源的副总理,被任命为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在论证过程中,他坚持"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的原则,多次主持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他还亲自带队考察了长江三峡地区,实地了解工程建设条件。

  1986年,我国遭遇严重旱灾,全国粮食减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他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农田水利问题,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水利工程。在他的推动下,一大批中小型水利工程在全国陆续开工建设。

  1987年秋,参加十三大。大会期间,他当选为中央。这标志着他郑重进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会后不久,他就参与处理了一件重大事件。当年底,全国出现了严重通货膨胀,物价快速上涨。参与了国务院治理通货膨胀的决策,提出了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压缩信贷规模等措施。

  1988年春天,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治理经济过热的艰巨任务。他提出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在能源领域,他继续推进电力工业的发展,支持重点电站项目建设。

  1989年,三峡工程论证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作为国务院总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三峡工程问题。他要求进一步论证工程的技术方案,特别是要认真研究移民安置问题。在他的主持下,三峡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得到了深入推进。

  19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在能源电力方面,他推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就是在他的支持下建成的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

  这一时期,在更高的领导岗位上持续关注电力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他把在电力部门积累的专业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更广阔的国家治理领域。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能源电力工业进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新时期。

相关产品